寶寶語言的發展順序
1、新生兒用哭聲和成人交流;
2、2個月發a、o和e等;
3、3~4個月會發咿咿呀呀,能應答成人語音;
4、5~6個月會發g、k、b和p等音,偶爾會發kaka、lala;
5、7~8個月發mama、baba音,但是無意識的,可以聽懂“不”;
6、9~10個月逐漸有意識的發mama、baba音,懂得詞語和動作之間的聯系;
7、11~12個月發出較多的字音,不同應屆連續發音,會出現成人聽不懂的語言。
是不是很驚訝?寶寶從小都是有語言發育的,不要以小為借口而忽視寶寶的語言學習能力。到最后,還要歸咎于寶寶不張口說話。
一般寶寶1歲左右就開始學說話了,到兩歲就能與家人順暢交流溝通了,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寶寶兩歲多,甚至三歲多還遲遲不肯開口,身邊的人總會說“貴人語遲”,這樣的小孩以后更聰明,這種說法其實是錯的,一般孩子到了1歲左右,就開始牙牙學語,會說幾個簡單的詞句。如果到了兩三歲還不能開口說話,醫學上就稱為語言發育遲緩;
什么是語言發育遲緩
孩子的發育遲緩是一個整體概念,包括:
1.體格發育落后;
2.運動發育落后;
3.語言發育落后;
4.智力發育落后;
5.心理發展落后等。
語言發育遲緩只是其中一項重要類別,是指在語言發育時期(0-6歲)的兒童因各種原因,導致語言能力不能達到同齡、同性別語言平均水平。也就是其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落后,甚至包括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滯后。
一旦發現寶寶語言發育遲緩,父母應盡快帶寶寶就醫,及時確定寶寶語遲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積極調整寶寶的心理與語言環境,對寶寶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孩子語言發育遲緩家長解決策略:
1、為寶寶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寶寶是憑感覺學語言的,父母的神情、動作、聲音,都能幫助他領會其中的意義。父母與寶寶之間的語言交流越多,寶寶的語言能力就越強。寶寶學習語言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因此,即便父母說了很多,他也可能無法及時回應。但是父母不要就此放棄,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2、激發寶寶說話的愿望
和寶寶一起游戲,一邊游戲一邊帶著寶寶說兒歌或者向寶寶描述游戲過程中發生的這種情景。當寶寶有什么要求,媽媽可以適當地根據寶寶年齡延遲滿足,逼迫”寶寶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然后再滿足他的要求。
3、和孩子進行高質量的對話
關注孩子所關注的,也就是共情關注,順著孩子的關注點互動才深入,才有效,當孩子說話的時候認真傾聽,適當鼓勵,家長也可以多提問,引導孩子說話。
4、利用兒歌
可以讓小孩學習一些簡單的兒歌,然后反復唱進行練習,這需要父母和家人的陪伴。
5、少接觸電子產品
不要讓寶寶過多的接觸,手機,電視,學習機等電子產品。多接觸電子產品,會減少寶寶跟人交流的機會,不利于寶寶語言的發展。
6、鼓勵寶寶與年齡大的孩子玩
跟年齡大一點的孩子玩,在玩的過程,寶寶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就會在游戲中得到有效的激化,對促進寶寶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導致小孩說話遲的原因有哪些?
一、小孩說話遲的非疾病因素
1.環境因素
如果家庭組成成員來自不同地方,在平時說話時也喜歡用方言的話,就會影響到孩子成長的語言環境習慣。特別是在日常交流過程中,孩子對不同方言的理解困難,就會演變為說話困難和表達困難。而這類孩子多是由于復雜語言環境下,導致的說話延遲。
2.能力因素
較少部分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未出現行為異常和器官功能發育異常。同時,他們的智力、理解力也都是正常的,僅僅只有語言表達能力為落后表現。不過隨著年齡慢慢增長,語言能力會在某個階段出現爆發,之后就會想同齡孩子一樣正常說話交流。
二、小孩說話遲的疾病因素
1.行為障礙性疾病
當孩子患上兒童孤獨癥后,就會出現社交行為障礙的表現,例如對其他人說話對象漠不關心;語言能力差,即使會簡單單次也只是重復刻板語言;說話語調單調,沒有抑揚頓挫的表現。
2.耳聾
由于耳聾會影響聲音輸入,所以中度以上的嚴重耳聾,就很有可能造成孩子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下降,繼而導致說話遲緩。耳聾情況越嚴重,語言發育遲緩的表現也越明顯。
3.構成說話組織器官異常
存在先天性唇腭裂的孩子,會因口腔上顎缺陷,造成構音器官不全,而這會直接影響到語言發育。部分患有腦癱的孩子,也會因構音器官肌肉不協調,導致說話困難和說話延遲。
4.智力低下
因疾病所致的說話遲,大比例都是由于智力低下所致。這是因為,智力低下的孩子,學習和模仿能力都相較正常孩子來說更差。另外,該疾病患兒可能沒有正常的語言理解力和表達能力,這就直接影響到說話時間。